English

码洋、《老照片》及其他

1998-01-0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汪家明 我有话说

全国八届书市早已过去了。而那热闹和忙碌似乎还是昨天的事。书市的成绩是显赫的:4天订货总码洋达5.09亿元,大大超过深圳七届书市。

忙碌之后,喜悦之余,一些疑问渐渐浮上心头:5.09亿元码洋,也就是说,平均全国12亿人口,每人0.42元;而一年之中,其他书市还有很多很多;更多的,是非书市性的订货行为。一次书市(尽管是最大的)就订出如此高的码洋,怎么卖呢?

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《老照片》,上市以来,每辑都已发行10万册以上,全国从南到北几十个城市,几十家报刊、电台、电视台报道和转载,一些“学者书店”抢着订购,仅北京“万圣书园”一家,每辑订数已过万册;而在此次书市上,《老照片》虽然每天亦有上千之数,但与新华书店庞大的阵容相比,实在是少得可怜。我曾问过一位新华书店经理,为何不订《老照片》?答曰:码洋太低,每册定价6.5元,订一万册才6.5万元码洋,卖一万册才挣几个钱?故不订;

书市上除各代表团订货码洋排行榜每日公布外,又有单本(套)图书排行榜,其上榜标准仍以码洋计算,故定价6000余元的书仅订出几十套即可上排行榜,而订数上千册的便宜书却上不了榜;

本届书市签名售书的作者人数空前,但读者反应冷淡,许多作者甚为尴尬,展厅广播几乎到了叫卖的地步;而这些签名者水平品位悬殊,如竟将台湾著名诗人、散文家余光中与某演艺界人士安排在一起签名售书,我不知道,69岁的余光中冷清清地坐在那里,在想些什么。

……

琢磨再三,我发现,这些疑问都牵扯到一个关键的东西:码洋。码洋已成为书市的重要追求和唯一标准,连签名售书也是只管促进码洋而不论作者水平了。追求码洋,并没有错,但把码洋作为唯一标准,则会产生许多副作用。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,贩卖图书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,还是一种文化推广,所以,不但要迎合读者,还要引导读者,做到从根本上为读者着想。比如,《老照片》定价低,而定价低又可读的书正是读者欢迎的,书店为了码洋太低反而不愿订,不愿卖,这不是本末倒置吗?

所以,码洋问题实际上反映了书市的导向问题;《老照片》问题实质上是某些书店的经营思想问题,甚至是体制问题。顺便说一句,为什么有些读书人不愿意去国营书店买书,而喜欢去个体书店?因为在国营书店很难找书,再好的书进去便被淹没了。而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书的品种虽然达到两三万,但新书、重点书一目了然,处处可见经营者的文化眼光和良苦用心。依我看,为读者计,书市上要排行的,不仅是码洋,还应有所订品种、册数之排行;签名售书应请真正有价值的书和作者,并非是越多越好,这也是个导向问题;逛书市不是赶大集,不一定人越多越好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